读书笔记-置身事内
第一章 地方政府的权力和事务
- 第一节 政府治理的特点
- 五级政府管理体系:中央-省-市-县区-乡镇
- 四套领导班子: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在五级政府下都完全复制
- 条条块块:既有垂直的上下关系,又有横向的行政区划
- 如县教育局受上级的市教育局管辖,又受县市政府管辖
- 官僚体系
- 官员学习和贯彻统一的意识形态
- 由上级任命
- 地方官在多地轮流任职
- 第二节 外部性和经济规模
- 公共服务
- 覆盖区域使用人数越多越好
- 行政区划的范围
- 边远地区是否有必要建设公共服务
- 人口密度
- 云南-腾冲线:43%东边面积占了94%人口
- 密度高的地方区划要小,密度低的地方区划要大
- 政策上会对城市群进行规划,以打破交界
- 人为划分意图消除边界不一定有好效果,主要还是受地理因素影响
- 行政交界处
- 交界处三不管,经济一般更差
- 边界处交通网路会更疏
- 环境问题,污染排向边界处
- 长期看,需要进行深化的市场化改革
- 中短期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和都市圈
- 公共服务
- 第三节 复杂信息
- 实际权威来自信息优势
- 下级具有信息优势
- 上级只有形式权威,办事最终还是要看下级意愿
- 第四节 激励相容
- 专业性较强的部门一般受垂直上下级的约束较大,如海关,工商部门等
- 完全受垂直上下级管理,会减弱地方监管力度,因此需要平衡
- 中央做好约束,同时也让地方发挥更大的自治权
- 第二至第四节就是事权划分的三大原则
- 第五节 招商引资
- 地方政府给予企业土地开发支持
- 地方政府给予企业金融支持
- 地方政府给予补贴和税收优惠
- 地方政府提供招工服务
第二章 财税与政府行为
- 第一节 分税制改革
- 财政包干 1985-1993
- 农村土地承包,城市企业承包,政府财政承包
- 地方根据实际进行不同形式的承包和分账
- 北京确定一个增长比例,超过部分归北京所有,没超过部分和中央55分账
- 广州按照1987年上缴的基数,每年递增9%归中央,剩余归自己
- 上海定额上缴,每年缴105亿
- 地方比较有动力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是由于承包上缴,导致中央的财政收入增长很慢,造成中央政府很穷
- 地方也通过各种手段帮助企业减税,进一步导致中央收入变少
- 影响中央对于整体经济的调控
- 分税制改革
- 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
- 同时分设国税、地税两套机构,与地方财政部门脱钩
- 中央设立税收返还机制,防止地方税收急剧下降
- 改革后中央收入剧增,增强了宏观调控能力
- 财政包干 1985-1993
- 第二节 土地财政
- 招商引资
- 地方财政更喜欢重资产的制造业
- 投资规模大
- 增值税在生产环节增收,跟生产规模挂钩
- 制造业可以吸收低技能劳动力,并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 重生产而轻环保,轻民生
- 地方财政更喜欢重资产的制造业
- 土地公有制
- 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
- 农村土地要建设,必须先转为国有
- 土地转让金额随着城市化进展开始大幅增加
- 任期内政府过度借债导致下任政府难以为继
- 招商引资
- 第三节 纵向不平衡和横向不平衡
- 基层财政
- 落后地区的税收收入较低,导致政府很难展开工作
- 三农问题:农民苦,农村穷,农业危险
- 统筹城乡发展
- 废除农业税
- 农村公共服务开支纳入国家财政
- 转移支付制度中加入激励机制,以精简政府机构
- 地方财政归上一级政府统筹,乡财县管
- 放权给县级政府,缩小城乡差距
- “乡财县管”和“省直管县”改革,只适用于浙江等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效果不佳
- 地区间不平等
- 中央转移支付,使得落后地区的平均财政支出和发达地区差不多
- 一般转移支付:条件少,可以自行决定用途。导致越穷的地方拿到越多,影响创收动力。
- 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专项资金。由于发达地区更可能做好项目,导致发达地区拿到越多。
- 基层财政
第三章 政府投融资与债务
- 第一节 城投公司与土地金融
- 地方政府不能从银行贷款,因此通过成立国资企业进行融资
- 持有政府的土地使用权,因此可以撬动银行贷款,快速扩展
- 盈利状况依赖政府补贴
- 可以获得政府担保,融资更容易
- 工业园区开发
- 一种由国企承当,投资大,盈利低,靠后期运营来实现盈利
- 一种由私企承当,通过开发房地产来反哺工业区实现盈利
- 地方政府不能从银行贷款,因此通过成立国资企业进行融资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
- 城投公司,始于国开行
- 城商行由地方政府控制,和国开行相比
- 资金多来于中短期存款,风险较大
- 存款来源不稳定
- 地方债务水平
- 估计占gdp六成左右,虽然不低,但和美日相比依然不算多
- 低一级的政府以及落后地区债务风险大
- 债务治理
- 债务置换,用地方政府的公债替换融资公司的银行贷和城投债
- 推动融资平台转型,剥离为政府融资的功能
- 约束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入融资平台
- 对过度负债终身追责
- 第三节 招商引资中的地方官员
- 官员政绩
- 经济发展是官员的主要政绩,因此新官上任都会大兴土木,导致城市规模虽然变大,但是整体效率较低
- 中央强调不已gdp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
- 除了晋升和激励,内在的道德驱动也是官员的重要动力
- 腐败问题
- 近年来的腐败多与土地开发有关
- 腐败与经济高速发展长期并存
- 官商勾连腐败,政府将项目给关系户
- 长期偏重投资导致资本收入增长高于老百姓收入增长
- 扭曲投资和信贷资源配置,把大量资金浪费在效益不高的关系户项目上,推升债务负担和风险
- 扩大贫富差距
- 形成利益集团,不利于市场发展
- 官员政绩
第四章 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
- 第一节 京东方与政府投资
- 20世纪90年代,液晶屏巨头们联手抬高价格,垄断市场
- 京东方在此背景下获得了政府大量投资
- 初代时购买了价格峰值的液晶面板,在低谷时生产出了成品,导致大量亏损
- 改用股权融资:先向地方政府筹本金,不足部分再贷款
- 新的融资方式获得了更多资金,同时也赶来智能手机的爆发,获得了盈利
- 政府帮助本土企业进入复杂度很高的行业,充分利用其中的学习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
- 新兴制造业在地理上的集聚效应很强
- 政府扶持也吸引了一些并无技术实力和竞争力的小企业进入该行业,引发了对产能过剩的担忧
- 第二节 光伏发展和政府补贴
- 2000 - 2010年,大量光伏企业获得政府补贴,急剧扩张
- 随着金融危机,以及成本高于煤电,光伏企业累积了大量的债务,导致倒闭
- 补贴电价下调,但是企业的技术积累和成本降幅依然快于补贴降幅,使得光伏迅猛发展
- 政府补贴造就了光伏的需求
- 政府补贴有助于新技术起步时的发展
- 产业政策要有推出机制
- 政策本身要有推出机制,如光电补贴逐步降低
- 低效企业破产退出的渠道要畅通
第五章 城市化与不平衡
- 第一节 房价与居民债务
- 土地供需
- 现代经济集聚效应很强,经济活动及就业越来越向大城市集中
- 地区房价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供需失衡
- 中国对建设用地指标实行严格管理,每年的新增指标由中央分配到省,再由省分配到地方
- 建设用地指标不能在全国交易,土地使用效率很难提高
- 欧美房价与居民债务
- 二战之前,欧美自有住房比例很低,大部分为租房
- 欧美自有住房比例上升后
- 房产在居民资产中的比例上升
- 政府开始降低卖房门槛和按揭比例
- 美国出于政治选票因素,大量房贷给低收入者买房,导致坏账变多,引发次贷危机
- 导致房价降低
- 进而抑制消费
- 房地产常被称作“经济周期之母”
- 银行可以通过按揭创造无限的购买力
- 不可再生的城市土地供给有限
- 我国房价与居民债务
- 2008年后,房价急速上升
- 居民债务负担上涨3倍多,占GDP的54%
- 平均债务约等于居民1.6倍年收入
- 影响消费
- 2008年后,房价急速上升
- 房价与居民债务风险
- 拉大各地的资产差距
- 消费下滲:刺激低收入者举债消费
- 借贷比例上升,影响未来收入增长,导致债务负担变重
- 负债率高更容易受到房价下跌的影响
- 我国的金融危机概率低
- 首付比例30%,不会如美国可以低到0
- 信贷资产没有层层嵌套,导致风险放大
- 资本账户管制,限制外国资产参与我国房市
- 土地供需
- 第二节 不平衡与要素市场改革
- 低收入者到发达城市是提高收入最简单的途径
- 地方政府偏重投资,收入分配偏向资本,降低劳动收入占比
- 需要平衡人均规模,而不是总体规模
- 关键要让劳动力自由流动
- 提高城市市场规模,分工细,使得低技能者也能有高收入
- 低技能者服务业支撑城市生活质量
- 城市规模的上升也能促进地区间的分工和流动
- 土地流转
- 2008年提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 2015年试点三块地改革,即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及宅基地制度改革
- 2017年在租赁住房供需矛盾突出的超大和特大城市,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租赁住房试点
- 三条底线
- 土地公有制性质不变
- 耕地红线不突破
- 农民利益不受损
- 户籍改革
- 逐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差别
- 2019年发改委提出放宽各类城市落户限制
- 未来方向
-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 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 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
-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
- 全球贫困人口急剧下降,主要贡献来自于中国
- 70后,经济快速增长使得财富继承的重要性下降,个人更看重自己的劳动收入
- 80,90后,房价的上涨使得财富继承重要性上升,拉大贫富差距
- 隧道效应:经济增长放缓,对穷人的影响更大
第六章 债务与风险
- 第一节 债务与经济衰退
- 债务危机的爆发和蔓延非常迅速
- 负债率高的经济中,资产价格下降速度也更快
- 资产价格下跌引起信贷收缩,导致资金链断裂
- 债务常常将风险集中到承受能力最弱的穷人身上
- 债务危机的爆发和蔓延非常迅速
- 第二节 欧美债务的教训
- 布雷顿森林体系
- 各国货币以固定比例与美元挂钩
- 美元以固定比例与黄金挂钩
- 各国需要充足的外汇干预市场,防止汇率波动
- 因此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不能太大,否则会冲破某些国家的外汇储备
- 因此要限制国内银行放贷,这样就能限制居民的进出口消费
- 自由化浪潮
- 各国实现浮动汇率
- 放松了贷款限制
- 银行危机风险加剧,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1945-1970,只发生2次银行危机,自由化浪潮下,1980-2010发生了153次银行危机
- 金融危机源头
- 银行规模大,杠杆高
- 银行借进来的钱很多是短期的(比如活期存款),但贷出去的钱却大都是长期的(比如企业贷款),这种负债和资产的期限不匹配会带来流动性风险。
- 银行信贷大都和房地产有关,常常与土地和房产价值一同起落,放大经济波动
- 银行很少雪中送炭,却常常晴天送伞,繁荣时慷慨解囊、助推经济过热,衰退时却捂紧口袋、加剧经济下行
- 银行风险会传导到其他金融部门
- 不平衡问题
- 东亚贸易不平衡使得中国1997年金融危机中美元储备不足导致经济受损,因此之后大量买入美国国债
- 欧洲和美国贸易平衡,但是总量大,交易规模变大后,风险也变大
- 富人借债给穷人,拉大贫富差距
- 实体企业投资不足
- 投资流向了发展中国家
- 通信技术发展,使得资产涌入非失业和服务业
- 大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竞争性不足
- 布雷顿森林体系
- 第三节 中国债务与风险
- 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我国债务水平较低
- 债务累计过程
- 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4万亿计划
- 降准降息,放宽信贷
- 10-11年,经济过热,通胀加剧
- 欧债危机爆发后,国内制造业吃紧,央行继续降准降息
- 15年股灾后,美国量化宽松,导致资本外流,人民币汇率降低
- 导致央行的进一步降准降息,带动房价上涨
- 企业债务
- 地方政府投资基建,投资回报率低
- 国进民退问题,国企快速扩张,效率却较低,提升整体债务负担
- 推进改革
- 推进国企混改,限制地方政府干预
- 加强金融监管,从源头上拧紧资金的水龙头
- 在要素市场上推行更加全面的改革,让市场力量在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
- 改革和完善《企业破产法》,在债务重整过程中“去行政化”,避免地方官员主导企业破产重组,损害债权人利益
- 房地产债务占总体债务比重较大
- 优质抵押物或者政府担保,可以使得银行的借贷风险降低
- 影子银行
- 银行通过卖理财产品筹得钱款
- 筹来的钱委托给信托公司
- 信托公司将钱借给公司
- 理财产品不算银行储蓄,委托给信托公司的钱不算银行贷款,因此摆脱对银行的监管,成了影子银行
- 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打压了影子银行,同时也打压了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 第四节 化解债务危机
- 压缩支出的方式
- 收入减少是连锁反应,导致经济整体下行
- 债务负担可能反而上升
- 让债权人和债务人都痛苦
- 增发货币
- 08年金融危机前的主流做法
- 刺激投资和消费
- 温和的通货膨胀
- 没有明显的受损方
- 量化宽松
- 金融危机后主流做法
- 增发货币买入资产,维持资产价值
- 相当于将其他地方的负债转移到央行
- 理论上央行可以无限印钱,所以可以无限消化负债
- 不会过度通货膨胀,因为其他地方挣了钱会优先还债,支出并没有显著增加
- 难以刺激消费,依然帮助了富人消化债务,拉大贫富差距
- 赤字货币化
- 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去刺激经济,由财政部发债融资,央行直接印钱买过来,无需其他金融机构参与也无需支付利息
- 用无利率的货币替代有利率的债务,以政府预算收支的数量代替金融市场的价格(即利率)来调节经济资源配置
- 会引发物价飞涨的恶性通货膨胀(国民党的教训)
- 遏制新债务
-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推行的一系列重大经济金融改革
- 资本市场改革,改变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既降低债务负担,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我国债务风险的本质不是金融投机的风险,而是财政和资源分配机制的风险
- 压缩支出的方式
第七章 国内国际失衡
- 第一节 低消费与产能过剩
- 消费不足
- 2018年消费占gdp比重只有44%,而美国这一比例达到70%
- 从1980到2010年,消费比重从65%降到50%
- 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
- 居民储蓄率上升
- 高储蓄率
- 20世纪90年代储蓄率达到了25-30%,欧美这一比例一般在10%左右
- 计划生育导致下一代数量减少,养儿防老不可靠,导致需要存钱应对老年
- 政府民生支出不足
- 房价上升拉低消费,提高了储蓄
- 地方政府推动工业化的方式加速了资本份额的上升和劳动份额的下降
- 国民经济分配中居民占比下降,政府和企业的占比就必然上升
- 经济到一定阶段后,不再是任何投资都有回报
- 基础设施和工业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投资难度加大
- 由于老百姓收入和消费不足,无法消化投资形成的产能,很多投资不能变成有效的收入,都浪费掉了,所以债务负担越积越重,带来了一系列风险
- 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和资本收入份额上升,会扩大贫富差距
- 由于消费不足和投资过剩,过剩产能必须向国外输出,输出产能会加重全球贸易失衡,引发贸易冲突
- 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居民收入份额才能提高
- 过多的无用投资没带来收入,虽然gdp增长了,但是债务会积累,在未来爆发
- 对外贸易失衡也是内部结构失衡的延续
- 消费不足
- 第二节 中美贸易冲突
- 只要全世界还信任美元的价值,美国就可以源源不断地用美元去换取他国实际的产品和资源
- 美国所谓的中国制造抢走美国工作并不确切
- 美国制造业就业本身就一直在下降
- 制造业gdp占比一直很稳定,事实上是机器效率提高取代了人工
- 民粹主义和全球化情绪爆发,引发美国人对于贸易保护的倾向
- 制造业和科学领域,各项指标已经开始毕竟甚至赶超美国
- 工业制造是科学进步的基础
- 第三节 再平衡与国内大循环
- 要提高居民收入,就要继续推进城市化,让人口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聚
- 从目前的技术发展和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吸纳不了更多就业
- 改革的关键是转变地方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遏制其投资冲动,降低其生产性支出,加大民生支出
- 要提高居民收入,还要扩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发展各种直接融资渠道,让更多人有机会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这就涉及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改革
- “双循环”战略在强调“再平衡”和扩大国内大市场的同时,也强调了要扩大对外开放
推荐阅读
- 英国史学家艾伦的《全球经济史》(2015)
- 乔治梅森大学戈德斯通的《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2010)
- 哈佛大学弗里登的《20世纪全球资本主义的兴衰》(2017)
- 西北大学戈登的《美国增长的起落》(2018)
- 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格申克龙,2012)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波兰尼,2020)